新冠疫情“助攻”之下,国内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新风口,益生菌行业逆势上涨。企业正是瞄到了这一风口,纷纷加码益生菌市场。但是益生菌市场缺乏规范,相关法规标准的实施,将推动益生菌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01、益生菌行业迎来风口
近年来,益生菌的健康理念和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益生菌产业迎来窗口期。数据显示,我国益生菌产业连续3年增长率在20%以上,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2025年全球益生菌产业的产值将超过77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将超过25%。
疫情下,消费者对免疫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健康类产品消费汹涌,益生菌行业迎来新风口。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全球益生菌补充剂行业规模达61亿美元,中国益生菌补充剂行业达4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2020年一季度,我国益生菌产业销售额增速达到20%以上,特殊时期增势仍然强劲显示其与健康相关联的市场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朝气蓬勃的益生菌行业问题也逐渐显露,当前面临“重基础、轻应用”的发展瓶颈,网上能查到的基础理论参考文献有很多,但是涉及产业应用的却很少。
根据调研显示,益生菌生产技术研究方面,菌株的稳定性为该领域关注的重点,其占比为72.54%。此外,由于益生菌与特殊人群相关研究缺乏,检测技术成为亟需攻克的技术难题。
未来,益生菌产业将朝着普及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继续夯实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大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产业化。
02、市场竞争风起云涌
益生菌为和大健康产业的必争之地,国际细分市场的竞争早已风起云涌。作为益生菌大应用载体的乳制品行业,也在纷纷加码益生菌市场,添加益生菌的发酵乳和婴配粉创新活跃。
据了解,伊利在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上展示了乳双歧杆菌BL-99促进消化与肠道健康的科学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为伊利历时8年自主研发的株专属益生菌。目前,伊利旗下酸奶品牌益消全面应用了这株专属益生菌。
河南知名乳企花花牛联合益可维菌种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20余位专家博士组成专业的研发团队。历经15年研发BZ-06乳双歧杆菌,花花牛将其应用于益生菌风味发酵乳。
除上述企业之外,森永乳业Bifidus原味酸奶中搭配了森永专利长双歧杆菌BB536菌株,据称可以增加肠道双歧杆菌,改善肠道健康;雪印乳业集团将目光瞄准了现代生活中脂肪堆积、啤酒肚明显的中老年人群,以格式乳杆菌SP株(SBT2055)为发酵剂制成酸奶;OHAYO乳业推出的罗伊氏乳杆菌酸奶,采用了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涉及口腔健康新功能。
随着益生菌产业逐步进入成熟期,将会有更多企业入局并深耕益生菌领域,开发出不同口味和细分人群的安全有效有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益生菌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03、建立“度量衡”标准
目前,益生菌对于健康的调节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益生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与流通一直保持较好势头,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虽然中国市场起步较晚,但也逐渐跟上“节奏”。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冲剂、滴剂、胶囊、糖果、饼干、乳制品、婴儿辅食等益生菌保健品、食品,消费者常常不知道如何去选择。目前益生菌产业普遍存在概念使用不当、核心菌株模糊不清、功能性质难以界定等问题,因此,益生菌行业亟需建立“度量衡”。
现在益生菌市场乱象多,有很多商家只喊益生菌口号,却并不标注清楚益生菌种类和活性数量。目前大部分滴剂、粉剂等益生菌冲剂都添加了菌株名称及菌数,但婴儿辅食、糖果零食及饮品中的标注则参差不齐,有些消费者并不清楚其中猫腻。
优胜劣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进军益生菌领域的品牌还需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品质,而确立统一度量衡标准将进一步规范益生菌市场,更专业、高品质的益生菌产业才能获得市场青睐和认可。
04、行业将更规范、更专业
近年来,我国益生菌保健品相关标准日趋完善,有利于充分发挥益生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将益生菌安全性和性审评聚焦于菌株水平,使我国益生菌保健食品逐渐与国际接轨。
为了进一步规范益生菌行业健康发展,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根基。2018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列入年度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
2019年,《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法规文件陆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两岐双歧杆菌等9种益生菌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亚牛课题并全面展开相关工作,逐步推进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备案管理。
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预示着益生菌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未来建立完善的益生菌功能评价指标和体系,以及“益生菌”一词的使用规范,将成为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平衡政府监管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环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