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对于家庭来说,妈妈像一个“操盘手”,掌握着财经大权。
而对于商家来说,妈妈是一家人甚至是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内的三家人的消费核心。
以妈妈为核心,以孩子为半径的消费地图迅速在微商界和各城市综合体中展开。包头当然也不例外。
◆家庭购物模式升级换代
2014年母婴市场兴起,几家成名母婴购物平台率先将移动风口红利嫁接于母婴市场,促使母婴电商跻身中国电商主流。
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和微商大潮的席卷,使得母婴经济进入“下半场”——以妈妈为核心的家庭购物模式初现,被定义为“妈妈经济”。
“妈妈经济”的核心观点就是每个妈妈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整个“妈妈经济”将满足家庭消费所有需求,包括给小孩买东西、给妈妈自己买东西、给家里买东西,围绕妈妈人群购买力进行的业务拓展成为“大母婴”市场新的经济助力增长点。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微商达人张文,她从开始代理面膜到做化妆品到做童装,积累了500多人的忠实客户群,她告诉记者,现在无论拿出哪个单一的产品都不好做,只有进行打包捆绑销售,才能留住客源,实现盈利。
“因为我的客户大部分是宝妈,所以我每天都会选择两到三款的幼儿服装用品,然后搭配几款居家产品,比如不粘锅、料理机、吸尘器什么的,有时也会参考天气卖点儿打底裤、棉拖鞋等等,都是过日子用得着的东西。”张文说。
记者加入张文的店铺群,发现每天张文都会发十几个产品,而这些产品都很巧妙地兼顾了每个家庭成员的需要。近天气降温,张文开始主推妈妈装羽绒服、爸爸款棉鞋,男女士皮手套。张文很有感触地说,人们每天忙忙碌碌,上班带孩子可能忽略了自己的父母,看到产品会突然想起他们,然后买下来补偿自己的心里愧疚。“近老年款棉鞋卖得特别好,都是女儿买给父母或公婆的。当妈了更能体会父母的不易,所以这方面她们很乐意消费。”张文说。
目前,张文经营的微信私家店铺生意特别好,每天都有100—200元的纯收入进账。“一开始干微商,什么火就跟着卖什么,挣过钱也赔过钱。现在都说母婴市场好做,你这么想别人也这么想,只有把思路打开,把母婴市场扩大了做,才能高人一步。”在微商界摸爬滚打了三四年的张文,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母婴与非母婴行业融合
专业数据机构的调查显示,预计到2017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然而,如果从“妈妈经济”的角度来看广义的中国母婴,基于妈妈自身、孩子以及家庭购物需求,那么奶粉纸尿裤、童装童鞋、辅食、美妆、服饰、家居,都是“大母婴”市场的一部分,母婴市场体量将从原本的3万亿扩张至超10万亿。
与母婴市场蓬勃发展相反的是,大型百货商店迎来关店潮。来自联商网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业态中,22家公司共关闭了41家店铺。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15家,歇业店铺的营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
百货企业一直积极进行转型,“触网”成为各大公司的发力点。但目前,不少百货企业的“线上”几乎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有成效的改变可能是与母婴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今年下半年在包头陆续开业的北京华联购物中心钢铁大街店和苏宁广场正体现了这种融合。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华联购物中心,看到一、二层的流行服饰、化妆珠宝、钟表配饰等区域顾客不多,而三层儿童零售区、儿童娱乐区人气很旺。某水育乐园里小宝宝们正在家长的“围观”下游泳,旁边的电玩城里爸爸正带着孩子享受室内飞车乐趣,而妈妈正在对面的一站式母婴超市里选购商品。记者翻阅资料发现该商场设计了儿童娱乐区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各类儿童业态店铺近20家,主打儿童娱乐教育意图明显。
在苏宁广场记者同样看到,位于三楼的儿童服饰和儿童游乐区顾客多。敞开式的亲子互动区域很受小朋友和家长们的喜爱,而舒适的休息区又照顾到了陪伴孩子的老人们。全楼层的儿童业态让孩子们和大人们省去了奔波的时间,这也是人们越来越喜欢去所谓城市综合体的原因。
新店如此,老店也别出心裁寻求改变。记者了解到,维多利昆区店已经推出三期绘本课堂活动,小朋友们玩儿得开心,家长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可以购物、放松自己,吸引了不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客源。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儿童业态更像是个“引子”,可以为购物中心带来持续的黏性消费,带动餐饮、服装、美容美发等成人业态。据公开数据显示,“儿童商业”在全国各大购物中心中所占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5%上升到了2015年的15%,并且还在上升中。
“孩子待不住的地方基本大人也待不住,更不会产生消费,现在大小商场经营趋势都是如此。”一位从事商场管理多年的业内人士说。
危机中孕育着机遇,在“妈妈经济”影响下,母婴与非母婴行业正在进行深度融合,购物正在变为一家人与孩子的互动和娱乐方式,而这其中妈妈的影响无疑是大的。
谁抓住孩子,谁就抓住了未来;而谁抓住了妈妈,谁就抓住了钱袋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