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孕婴童资讯中心 > 品牌 > 正文

用种地的思维经营服装零售门店

2017-06-28 17:11   来源:卡拉贝熊家居服饰

  国内的服装零售实体店多数寿命都不够长。尤其是一些全国性加盟连锁的牌子,短的一年半载,长的三年五载,再难看到多少陪消费者熬过了七年之痒,熬到审美疲劳的。

  就是一些相对长寿的大品牌,也经常不得不进行门店位置的“战略转移”,硬生生把正规军活成了游击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且几乎成为定律?重圈地跑马,弃精耕细作,不深度经营应该是其主要原因。

  鉴于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国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消费观念等综合因素左右,服装零售业上至老板(企业、经销商),下至导购员,基本上都还处于初级的依赖“陈列销售”的阶段。

  门店把货亮出来(无非陈列差异,视觉档次高低)吸引你,然后进行简单的问答沟通,顾客爽快买单或者扔下一句“看看再说”这和“靠天吃饭”差不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几乎是被动并且麻木的。当然有些门店也有稍微优秀一些的导购可能懂得适当揣摩顾客心理,加上一些主动的推销提升了成交率,但也不过是靠人的因素,。

  这就导致了多数服装零售门店基本都是开业火爆,进而趋于平淡,一段时间(短则月计,长不过三几年)之后就难以为继,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奇怪现象。

  这种自然销售的短命现象跟农民种地的“望天收”又有什么区别?种地前不犁地,不施肥,种上地之后不浇水,不打药,不问农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在哪里?

  老话说“人欺地皮,地欺肚皮”不对土地进行深耕细作,就很难有理想的收成。开个店就能赚钱的野蛮增长模式早已成为过去,当下,实体店正在缓慢复苏,经营服装门店正需要有这种“深耕细作”的思维。

  作为门店经营者的我们必须去改变这种固有现象,否则就等于故事还没开始就知道结局了,一年又一年都在这种苦逼的结局中打转转,谁还想着去重复这样的故事呢?

  国家GDP增速这些年都处于高位,各行各业都在提增长,事实是很多行业、企业也都在不停地增长。对于服装零售门店来说,也该有“不增长毋宁死”的气概——总结问题寻找方法,改变千篇一律的“下坡路”模式,追求并实现合理的增长速度,给投资人应得回报。

  增长的基础是稳定,没有稳定的业绩基础,谈增长就是一句空话。就像一日三餐维持正常的能量需求,宵夜相当也加餐补充营养。假如一个人三餐尚且难以为继,你还指望着他能吃个宵夜加加餐?

  门店的业绩自然来源于门店所在商圈那些目标消费者。这个群体数量和消费能力大致是稳定的,而确保他们的消费频次和单量,就是我们的业绩基础。

  要获得这个业绩基础,我们要像“圈地”一样把这个商圈的目标顾客“圈”起来。对于所有成交顾客,都要通过顾客管理方法保持沟通和存在感,通过专业知识和产品价值的灌输与观念教育提升信赖度,保持店面、品牌、导购人员在这些顾客中的曝光率。

  其次,以社交、服务、咨询顾问等方式推送店面、商品、促销信息,弱化商家推销的印象。在经营时间的累加过程中,要做到对“圈”起来的顾客数量的管理与质量分析利用。对于商圈内潜在的其他目标顾客,要主动出击,利用各种精准推送广告宣传方式进行吸引。一个消费周期之后,这些顾客就能成为你的“自留地”,基本就确保了门店下一个消费周期的基础销售业绩。

  进入下一个消费周期,只需要通过各种促销和服务对“老顾客”进行单量提升,精耕细作“自留地”,再根据项目实际进一步拓宽推广范围“开荒”,扩充“自留地”,才能真正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实现店面的持续经营。

  大体来说,只要不是号召力足够强大的知名品牌,多数服饰品牌无论从面料、设计到功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零售店经营者再死守着“陈列销售”的陈旧经营理念,想获得业绩的稳定增长是很难的。而卡拉贝熊正是业内为数不多在面料工艺上具有竞争力的棉品品牌。另外,处于转型期的卡拉贝熊更是深刻认识到精耕细作对于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正致力于建设完善的营销管理系统和品牌建设体系,致力于成为经销商可信赖,可依赖,可托付的合作伙伴。

编辑:庆玲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手机扫码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