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10日开始,全国迎来了开工潮。上班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裸奔”的上班族,谁又能“罩”你?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约60%,在疫情未发生之时,中国口罩高日产为2000多万只。
然而,当口罩成了必需品,甚至奢侈品,口罩王国,也“一罩难求”。
口罩的“产业之困”
01. 口罩厂商:花五倍工资招人
继1月23日,武汉封城后不到一天,仙桃等六座武汉周边的城市也宣布“封城”。由于口罩需求量激增,春节前,被寄予厚望的“口罩之都”的仙桃一些口罩企业提前复工。然而,封城的情况下,产业链艰难运转。
除了口罩的过滤材料等原材料稀缺问题,让仙桃口罩工厂老板们一筹莫展的还有招工难题:“仙桃是疫情重灾区,给三倍工资,工人都不一定来。目前,我们工人工资每天不低于500元,而以前同样岗位只要100元,一些技术岗位工资甚至上千。”
多位厂商均反映,由于招不到工,买不到原材料,工厂复产量不足疫情前的一半。“工人一般每天的工作15个小时以上,即使这样,产量也提不上来。”
同时,即使中国是口罩生产大国,医用口罩却非常匮乏。工信部此前表示,中国口罩产量达到一天1000万只以上,但医用口罩产能每天只有60万只。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3日,中国经营范围含“口罩”“呼吸防护”的企业共有16582家,涉及上市公司11家。16582家口罩商中经营范围明确包含医用口罩企业数量仅633家。
凤凰网财经还了解到,为了保证口罩质量和控制价格,近期,当地政府已关停了多个民用口罩厂和不达标、生产三无产品、假口罩的厂商,多家口罩厂商还收到了处罚罚单。
风险太大,一抓重罚,一些民用口罩厂也打了“退堂鼓”,“人工、材料也贵,价格透明化了,也赚不到什么钱。”
多位口罩厂商还透露,目前大型的医用口罩商和一些民用口罩厂商都由政府主导生产、采购和配送,销售环节基本由政府统一调配。“优先湖北,其次是调配供应本地。”
02 .原材料公司:订单已排到3月中旬
“缺滤材。”这是口罩厂商复产后的共同心病。
为何过滤材料成了紧缺的原材料?从口罩用料来看,医疗用口罩一般为多层结构,原料以高熔指纤维聚丙烯(简称“PP”)为主。目前国内高熔指纤维生产企业共31家,2019年国内产量约90万吨。一吨可生产一次性外科口罩90-100万只,而生产N95医用防护口罩只能是20到25万只。
然而,作为产业链中上游的滤材生产企业却相对较少,且产能不足。凤凰网财经不完全统计,公开报道中宣布开工的滤材公司不到10家,包括欣龙控股、泰达股份、洁特生物、金海环境、亿茂滤材、中瑞环保、俊富公司、再升科技等公司。
而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全国各地多家滤材生产公司已紧急召回员工,进行口罩滤材复产,有的工厂甚至在春节前就接到通知复工。不过,滤材公司同样面临着招工难问题。
一家滤材公司老板提到,工人远远不够,电话被打爆,接到的滤材订单已排到3月中旬。“因为产量有限,公司一般优先给政府采购单位。”
需求的增加、人工成本高企直接造成了口罩原材料的暴涨。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普通口罩滤材价格已经从过去的3万多每根涨到了8万多,至少翻了一倍,有些材质甚至翻了三四倍。
03.经销商:有货也不敢进,怕被举报
“一罩难求”成了这个春节真实的写照。戏剧的是,就在全民都在寻口罩时出现了一个怪象,一些能拿到货的商家反而“蹑手蹑脚”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包括北京、湖北、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深圳、四川、重庆、天津等近20个省份的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医疗用品与药品价格提醒告诫书,严禁相关经营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推动口罩等医用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不过,这也让多个经销商更加忐忑,担心被“错杀”,所以,他们选择了“按兵不动”。
“一般厂商都不会给发票,他们也知道卖得贵,不敢担风险。但是我们药店要开发票,万一居民拿着发票举报了,那可是要赔很多钱呀,所以,还是不卖了。”一位药店老板说道。
另一家药店老板说道,“有渠道能拿到一次性医用口罩,每只5块钱。拿货已经很高了,加之物流只有顺丰送货,只能卖高价,不能卖个口罩亏了吧?”
与此同时,连日来,北京、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安徽、沈阳等地的消费者向新京报记者反映,他们在药店或超市买到了疑似假“飘安”牌口罩。
市民姜女士说,1月23日傍晚,她在北京市朝阳路百好堂大药房七分店购买了四包“飘安”口罩共计80元。口罩质地同样只有薄薄一层,无防菌作用。
对此,涉事百好堂大药房母公司——北京百好堂医药经营有限公司一名负责人回应称,由于疫情蔓延,药店内的口罩一时间变得紧俏甚至脱销。公司方面从批发商处购进口罩后,未严格检查便上架销售,目前已开始召回,消费者持购买口罩凭证和口罩到其连锁药店,工作人员均会处理。
除了线下超市、药店,部分电商及微商也涉嫌售卖假冒伪劣口罩。北京市民孙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1月25日,其妻子在某电商平台上的一家名为“伊睿雅配饰专营店”里购买了“飘安”牌口罩,98元1包,20只装。之后,关注了相关新闻报道,发现所购口罩与报道中的假冒口罩基本一致。
警方介绍,这些假冒伪劣口罩只有极为轻薄的两层疑似纸浆层,没有防护层,无法起到有效防护的作用。目前,该案6名犯罪嫌疑人被控制,4家售假门店被查,涉及已销售的假冒医用口罩85万只。目前,该案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起底口罩产业链:哪个环节赚去了大头?
曾经几毛钱的外科口罩,目前终端销售价格普遍在2元以上。口罩价格翻番,会对这个产业的格局产生多大影响?近日,上证报记者采访了口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试图摸清口罩产业链新脉络。
前端:价格体系稳定
聚丙烯价格走势图(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0日)
由图可见,聚丙烯价格目前处于低谷期。尽管口罩需求量陡增,但山东地区某炼化企业高管表示:“目前聚丙烯产能充足,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
据上述炼化企业高管介绍,根据下游的不同用途,聚丙烯也分成多条生产线。生产线之间可以快速转换,保证用于口罩生产的聚丙烯材料供应充足。
不过,据记者了解,在口罩专用的无纺布供应上,目前确实存在供应缺口。
欣龙控股在互动易平台表示,公司用于制作口罩的高效无纺熔喷过滤材料,近期订单明显增加,相关车间春节期间不停产。
在口罩大省山东,政府对于口罩生产企业进行了直接的补助,以保证出厂价稳定。山东威海一家不愿具名的中小型口罩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把提升的成本和补助金进行摊销,实际上公司的口罩出厂价基本没有变化。
后端:流通抬了价
既然原材料价格正常、口罩出厂价稳定,那谁赚去了口罩价格的大头?
据记者了解,大型企业防护用品的流通有两个渠道。一是直销到B端的医疗机构,二是通过代理商向下进行分销,这一部分会出现分化。流入C端的中间环节多达数层。
一位济南地区口罩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现实案例:S省A公司通过一级代理商B,将口罩发往Z省二级代理商D,D将货物又转卖给S省的客户E,终E再向零售客户销售。原本同省的货物这样周转一圈,时间耗掉了快两周。后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口罩价格至少涨了4倍,但货还是那些货。这种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给终端价格造成了很大影响。
上述人士表示,A公司货品出厂有低量要求,E的体量难以达到其标准,只能通过代理商拿货。口罩从出厂到客户手中,多一级代理商的存在,其单品价格就可能翻倍。现在人人抢货,中间代理商的层级也越来越多,这也是目前政府介入到采购流通环节的主要原因。
物流环节受限,也是影响防护用品价格的重要因素。蓝帆医疗护理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永臣向记者透露,公司在10天内出现了800家新增客户,这部分客户订单大小不一,产品流向也很散乱。有时货品发出后,很多因为交通受限,积压在物流公司货仓,公司为了加快产品流通,有时就需要自行拉回货物,重新配送,有的道路被封后,收货方还要绕路前行,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成本。
海外市场如今也有了变化。张永臣称:“疫情出现之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防护用品的采购,海外供应商的价格就无法控制了,基本随行就市。单个N95型的医用口罩采购价格高达到了6美金。”从2月10日开始,全国迎来了开工潮。上班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裸奔”的上班族,谁又能“罩”你?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约60%,在疫情未发生之时,中国口罩高日产为2000多万只。
然而,当口罩成了必需品,甚至奢侈品,口罩王国,也“一罩难求”。
口罩的“产业之困”
01. 口罩厂商:花五倍工资招人
继1月23日,武汉封城后不到一天,仙桃等六座武汉周边的城市也宣布“封城”。由于口罩需求量激增,春节前,被寄予厚望的“口罩之都”的仙桃一些口罩企业提前复工。然而,封城的情况下,产业链艰难运转。
除了口罩的过滤材料等原材料稀缺问题,让仙桃口罩工厂老板们一筹莫展的还有招工难题:“仙桃是疫情重灾区,给三倍工资,工人都不一定来。目前,我们工人工资每天不低于500元,而以前同样岗位只要100元,一些技术岗位工资甚至上千。”
多位厂商均反映,由于招不到工,买不到原材料,工厂复产量不足疫情前的一半。“工人一般每天的工作15个小时以上,即使这样,产量也提不上来。”
同时,即使中国是口罩生产大国,医用口罩却非常匮乏。工信部此前表示,中国口罩产量达到一天1000万只以上,但医用口罩产能每天只有60万只。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3日,中国经营范围含“口罩”“呼吸防护”的企业共有16582家,涉及上市公司11家。16582家口罩商中经营范围明确包含医用口罩企业数量仅633家。
凤凰网财经还了解到,为了保证口罩质量和控制价格,近期,当地政府已关停了多个民用口罩厂和不达标、生产三无产品、假口罩的厂商,多家口罩厂商还收到了处罚罚单。
风险太大,一抓重罚,一些民用口罩厂也打了“退堂鼓”,“人工、材料也贵,价格透明化了,也赚不到什么钱。”
多位口罩厂商还透露,目前大型的医用口罩商和一些民用口罩厂商都由政府主导生产、采购和配送,销售环节基本由政府统一调配。“优先湖北,其次是调配供应本地。”
02 .原材料公司:订单已排到3月中旬
“缺滤材。”这是口罩厂商复产后的共同心病。
为何过滤材料成了紧缺的原材料?从口罩用料来看,医疗用口罩一般为多层结构,原料以高熔指纤维聚丙烯(简称“PP”)为主。目前国内高熔指纤维生产企业共31家,2019年国内产量约90万吨。一吨可生产一次性外科口罩90-100万只,而生产N95医用防护口罩只能是20到25万只。
然而,作为产业链中上游的滤材生产企业却相对较少,且产能不足。凤凰网财经不完全统计,公开报道中宣布开工的滤材公司不到10家,包括欣龙控股、泰达股份、洁特生物、金海环境、亿茂滤材、中瑞环保、俊富公司、再升科技等公司。
而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全国各地多家滤材生产公司已紧急召回员工,进行口罩滤材复产,有的工厂甚至在春节前就接到通知复工。不过,滤材公司同样面临着招工难问题。
一家滤材公司老板提到,工人远远不够,电话被打爆,接到的滤材订单已排到3月中旬。“因为产量有限,公司一般优先给政府采购单位。”
需求的增加、人工成本高企直接造成了口罩原材料的暴涨。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普通口罩滤材价格已经从过去的3万多每根涨到了8万多,至少翻了一倍,有些材质甚至翻了三四倍。
03.经销商:有货也不敢进,怕被举报
“一罩难求”成了这个春节真实的写照。戏剧的是,就在全民都在寻口罩时出现了一个怪象,一些能拿到货的商家反而“蹑手蹑脚”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包括北京、湖北、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深圳、四川、重庆、天津等近20个省份的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医疗用品与药品价格提醒告诫书,严禁相关经营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推动口罩等医用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不过,这也让多个经销商更加忐忑,担心被“错杀”,所以,他们选择了“按兵不动”。
“一般厂商都不会给发票,他们也知道卖得贵,不敢担风险。但是我们药店要开发票,万一居民拿着发票举报了,那可是要赔很多钱呀,所以,还是不卖了。”一位药店老板说道。
另一家药店老板说道,“有渠道能拿到一次性医用口罩,每只5块钱。拿货已经很高了,加之物流只有顺丰送货,只能卖高价,不能卖个口罩亏了吧?”
与此同时,连日来,北京、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安徽、沈阳等地的消费者向新京报记者反映,他们在药店或超市买到了疑似假“飘安”牌口罩。
市民姜女士说,1月23日傍晚,她在北京市朝阳路百好堂大药房七分店购买了四包“飘安”口罩共计80元。口罩质地同样只有薄薄一层,无防菌作用。
对此,涉事百好堂大药房母公司——北京百好堂医药经营有限公司一名负责人回应称,由于疫情蔓延,药店内的口罩一时间变得紧俏甚至脱销。公司方面从批发商处购进口罩后,未严格检查便上架销售,目前已开始召回,消费者持购买口罩凭证和口罩到其连锁药店,工作人员均会处理。
除了线下超市、药店,部分电商及微商也涉嫌售卖假冒伪劣口罩。北京市民孙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1月25日,其妻子在某电商平台上的一家名为“伊睿雅配饰专营店”里购买了“飘安”牌口罩,98元1包,20只装。之后,关注了相关新闻报道,发现所购口罩与报道中的假冒口罩基本一致。
警方介绍,这些假冒伪劣口罩只有极为轻薄的两层疑似纸浆层,没有防护层,无法起到有效防护的作用。目前,该案6名犯罪嫌疑人被控制,4家售假门店被查,涉及已销售的假冒医用口罩85万只。目前,该案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起底口罩产业链:哪个环节赚去了大头?
曾经几毛钱的外科口罩,目前终端销售价格普遍在2元以上。口罩价格翻番,会对这个产业的格局产生多大影响?近日,上证报记者采访了口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试图摸清口罩产业链新脉络。
前端:价格体系稳定
聚丙烯价格走势图(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0日)
由图可见,聚丙烯价格目前处于低谷期。尽管口罩需求量陡增,但山东地区某炼化企业高管表示:“目前聚丙烯产能充足,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
据上述炼化企业高管介绍,根据下游的不同用途,聚丙烯也分成多条生产线。生产线之间可以快速转换,保证用于口罩生产的聚丙烯材料供应充足。
不过,据记者了解,在口罩专用的无纺布供应上,目前确实存在供应缺口。
欣龙控股在互动易平台表示,公司用于制作口罩的高效无纺熔喷过滤材料,近期订单明显增加,相关车间春节期间不停产。
在口罩大省山东,政府对于口罩生产企业进行了直接的补助,以保证出厂价稳定。山东威海一家不愿具名的中小型口罩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把提升的成本和补助金进行摊销,实际上公司的口罩出厂价基本没有变化。
后端:流通抬了价
既然原材料价格正常、口罩出厂价稳定,那谁赚去了口罩价格的大头?
据记者了解,大型企业防护用品的流通有两个渠道。一是直销到B端的医疗机构,二是通过代理商向下进行分销,这一部分会出现分化。流入C端的中间环节多达数层。
一位济南地区口罩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现实案例:S省A公司通过一级代理商B,将口罩发往Z省二级代理商D,D将货物又转卖给S省的客户E,终E再向零售客户销售。原本同省的货物这样周转一圈,时间耗掉了快两周。后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口罩价格至少涨了4倍,但货还是那些货。这种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给终端价格造成了很大影响。
上述人士表示,A公司货品出厂有低量要求,E的体量难以达到其标准,只能通过代理商拿货。口罩从出厂到客户手中,多一级代理商的存在,其单品价格就可能翻倍。现在人人抢货,中间代理商的层级也越来越多,这也是目前政府介入到采购流通环节的主要原因。
物流环节受限,也是影响防护用品价格的重要因素。蓝帆医疗护理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永臣向记者透露,公司在10天内出现了800家新增客户,这部分客户订单大小不一,产品流向也很散乱。有时货品发出后,很多因为交通受限,积压在物流公司货仓,公司为了加快产品流通,有时就需要自行拉回货物,重新配送,有的道路被封后,收货方还要绕路前行,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成本。
海外市场如今也有了变化。张永臣称:“疫情出现之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防护用品的采购,海外供应商的价格就无法控制了,基本随行就市。单个N95型的医用口罩采购价格高达到了6美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