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到一只小小的口罩上。
国家发改委3月2日发布消息称,据调度,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分别是2月1日的5.2倍、12倍,进一步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其中,医用N95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96万只、166万只,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
近日,国内疫情逐渐好转,然而国外的疫情却逐渐蔓延开来,呈爆发趋势。一时间,口罩成为了全球大部分人的必备防护物品。
13日消息,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的口罩、药品供应依然短缺,但中国支持口罩等医疗物资出口,为全球防疫做贡献。
1、国产品牌知名度不高
疫情之前,我国口罩产业日大产能2000万只、年产量占全球约50%,但据一家商家数据产品平台的统计,1月21日~27日,某知名电商平台上搜索量高的口罩品牌分别是:3M、稳健和霍尼韦尔,除了稳健都是国外品牌。人们抢购的3M和霍尼韦尔都是美国的知名口罩品牌,这两家公司生产的口罩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乃至全球口罩行业的前两位。而从各地查获的假口罩来看,3M也是中招较多的品牌,不法商人的选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早前媒体报道,业内人士披露3M口罩能占到整个防霾口罩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在此次疫情之前,防霾是很多人戴口罩的主要动因之一。
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何造不出一个能够匹敌3M的民用口罩品牌,我们的口罩品牌“翻身仗”何时打响?
2、为什么没有类似3M的口罩品牌?
为什么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类似3M和霍尼韦尔的口罩品牌?先,口罩本身属于“非刚需”的细分市场,而且整体利润不高,所以少有企业专门做口罩。此外,为了快速占领市场, 国内厂商不重创新,严重拉低了人们对国内品牌的信任度。
前些年的雾霾催生了很多生产口罩的企业。数据显示,2013年前,已注册的各类口罩企业仅有500多家,两年后,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20日,我国经营范围内含“口罩”“呼吸防护”的企业有16625家。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口罩市场的整体规模处在数十亿元这个级别。
生产口罩的企业大多从医药行业、日用品行业甚至是服饰行业跨界而来,这就导致了它们并不专业。更让人担忧的是,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并快速占领市场,很多厂家鱼目混珠,大量不合格的口罩流向市场,乱象频生。
贴牌造假、急功近利、不重创新,这些口罩生产商的“特性”严重拉低了人们对国内品牌的信任度。加上由于起步晚、投入低,下游营销渠道建设也较为落后,种种土壤导致国内尚难培育出一个民族自有品牌,不得不让利国外品牌。
3、我们是做不好一只口罩吗?
国内的企业是做不好一只口罩吗?显然不是。中国没有3M和霍尼韦尔这种口罩品牌,本质上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不足。其指向的是目前高端制造业仍然是美国、德国、日本天下的现实。
中国这片土地上究竟何时能诞生出自己的3m与霍尼韦尔?随着中国口罩消费的增加,3M和霍尼韦尔安营扎寨,国产口罩也摩拳擦掌。但相较于两大外资品牌,国产口罩在品牌、分销渠道和研发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在品牌方面,3M、霍尼韦尔等巨头本身就是一种品牌的背书。而国内并无这样的品牌。因进入门槛低,利润率只有10%,国内口罩厂家更多是中小型企业。相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超半数个体防护用品企业都停留在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陈旧生产方式上。
在分销体系上,两者均重视渠道的搭建,3M正是凭借数千家经销商所构建的完善体系,将销售触角伸向了中国的广袤大地。在研发方面,3M每年的研发投入在营收的6%以上;霍尼韦尔对研发也极其注重,11000名中国员工中,20%为研发人员。此外,诸如3M和霍尼韦尔这样的企业,产业结网效应明显。也就是说,他们会从公司的航空、楼宇、工业安全等经验出发,从口罩材料端开始进行研发创新。
当前,国产口罩业尽管已经诞生了绿盾、稳健等品牌,但依然无法与巨头们匹敌。从销量看,国产口罩合起来,也只占了中国口罩业不足10%的份额;从售价看,在天猫上,3M的KN95防护口罩每只售价为6~8元,霍尼韦尔KN95口罩每只售价在4~6元之间,国内普通厂商的KN95口罩售价则在2元以下。
博卫观点
由于民用口罩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又是突然呈现出井喷式发展,行业内部鱼龙混杂,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在3M等国外品牌大力宣扬其产品质量、高科技用材的时候,一些国产品牌却时不时被曝出产品质量不合格。一颗老鼠屎,就能坏掉一锅粥。我国直到2016年底才出台个民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对相关防护效果和佩戴安全性能提出要求。
不可否认,口罩对材料的粘合性、过滤效率、阻抗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确实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但是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国内外口罩生产商在技术上不能说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但差距并不大。相比之下,两者在品牌上却相差甚远。
此次疫情,国人一罩难求,正是国产品牌挺身而出的时候。一方面,人们需要一只能够挡住病毒的高质量口罩,此时也是国产品牌展现硬核实力,做好营销宣传的时机。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市场,科普推广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尽管搜索量多的是国外品牌,但各大平台显示销量更多的还是国产品牌。危急时刻,仅靠几个国外品牌,显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市场上口罩种类尚不够丰富。由于我国缺失儿童口罩标准,企业无法依标生产,导致市场上无儿童专用口罩。儿童们要做好个人防护,只能用成人口罩将就。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保证口罩供应数量和质量安全。
“现在中国不仅缺口罩,还缺乏品牌。”行业观察人士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国内口罩销量前十名的品牌中,国外品牌占据六成,国内仅绿盾、稳健医疗、阳普、朝美上榜。记者翻阅3M和霍尼韦尔两大品牌的财报获悉,他们都是百年基业、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工业巨头。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更是感叹,3M口罩在中国赚得钵满盆满,但其实际增益对3M只是九牛一毛。国内的口罩生产企业是否能经此一“疫”而“弯道超车”,业界普遍认为,口罩本身的“技术壁垒攻坚”并不难,难的是大公司愿意“下场角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