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孕婴童资讯中心 > 百科 > 正文

又到一年梅雨季,家有过敏宝宝怎么办?

2023-06-20 10:47   来源:HomePro合普诺   品牌:合普诺新西兰营养食品

  梅雨季是一年中室内过敏的高发时节,下雨天连日门窗紧闭会让室内湿度增高导致尘螨、霉菌等常见过敏原大量繁殖而引起宝宝皮肤各种不适感。

  潮湿、闷热、下不完的大雨、中雨、暴雨、阵雨、小雨...最近的天气似乎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梅雨季做「预热」。对于家有敏宝来说,夏天特殊的魔法攻击显得异常难熬。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梅雨季引起过敏的一种原因——尘螨。

  #01

  尘螨

  阴热潮湿是螨虫迅速繁殖的最佳时机,体质易过敏的婴幼儿会因螨虫的尸体、分泌物和排泄物引发各类过敏问题。

  尘螨是最常见的室内过敏原[1]普遍存在与家居环境中,虽不会咬人,但它的尸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粪便)、脱落的皮壳,以及唾液和腺体分泌物都是过敏原,其中粪便是最强的过敏原。

  这些过敏原颗粒微小(10~40μm),悬浮在空气中,可随着呼吸进入气道,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过敏性鼻炎或结膜炎等,可出现眼痒、眼红、流泪、鼻塞、鼻痒、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还可发展为鼻息肉,甚至诱发哮喘发作。

  另外,尘螨粪便中的蛋白酶,可以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引起特应性皮炎,从而出现红斑、痘痘或湿疹。湿疹导致的皮肤脱屑,为尘螨提供了粮食,从而使得尘螨数量增加,造成越痒越抓、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

  以下症状的人需高度怀疑尘螨过敏:

  1. 湿疹发病时间较久或经常复发的宝宝;

  2. 有湿疹或尘螨过敏家族史;

  3. 结合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

  尘螨不会咬人,但它的排泄物和脱落的皮壳是引起过敏的主要物质。尘螨会引起机体产生一种抗体IgE,这种抗体是导致身体各个器官产生过敏症状的主要原因。

  #02

  梅雨季尘螨过敏怎么办?

  改善家庭卫生是防止尘螨过敏的重要措施:毛绒玩具、地毯、窗帘、凉席表面、浴室等角落作为经常接触又容易被忽略的家居物品,它们的表面十分容易积累“脏东西”,日常应注意及时清洁。

  湿度高时要关闭门窗,拒绝湿气进入室内。开空调可以使用降温或除湿模式。

  不建议在家养盆栽。家有过敏宝宝,最好避免在家中种植过多盆栽植物,因为梅雨季节,霉菌也容易在室内的盆栽土壤中繁殖。

  宠物毛发中也是尘螨繁殖的“重灾区”。日常养宠物的家庭应经常给宠物洗澡以减少尘螨繁殖数量。

  空调过滤网清洁:空调最好使用防尘螨过滤网并定期清洗,每2个月一次。空调出风口的防尘罩至少一个季度打扫一次。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尘螨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条件,最适宜温度为25±2℃,相对湿度为75%-80%。在北方,春秋季是尘螨的繁殖高峰,而南方空气湿润,一年四季都利于尘螨生长繁殖。

  每周使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枕头、被罩等床上用品及衣物,不仅可以杀死尘螨,还可以灭活尘螨过敏原,或使用烘干机55℃、10分钟以上干燥衣物等。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免疫力也在逐渐完善,梅雨季是胃肠疾病、过敏和湿疹的高发季。这个时间段室内外湿度增大,肠胃难免会“受潮”,再加上宝宝的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相比大人更弱,体内肠道菌群不平衡,很容易患病。过敏性疾病看似威力不大,但反反复复难以断根让宝宝烦躁不安、睡不踏实。长此以往,有可能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日常护理除均衡饮食、规避过敏原、开窗通风注意清洁外,适当补充益生菌,可以缓解一系列过敏症状。

  益生菌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功效,但这些不同的功效高度依赖于“菌株的特定性”。例如卫健委公布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的短双歧杆菌M-16V、鼠李糖乳酪杆菌HN001、鼠李糖乳酪杆菌GG三种益生菌菌株适合调理宝宝过敏等一系列表现。

  在选择益生菌时,不少家长存有这样的疑问:是上面几种菌株任何一个都可以吗?

  过于单一的抗过敏益生菌菌株已远不能满足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使得我们发现使用单一的抗过敏益生菌菌株来调节过敏性疾病,有效性会大大降低,而且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法完成对绝大多数过敏患者的免疫调节和体质改善。因此,单一的抗过敏益生菌并不是理想之选。作为抗过敏治疗的应用,多菌株的复合益生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虽然预防大于治疗,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过敏表现并不明显,等家长发现宝宝尘螨过敏时很容易因缺乏特异性而被误诊、误治,进而演变成重度过敏。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细心观察,当过敏初期无法诊断时要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宝宝若是已经过敏,也可适量服用益生菌改善不适症状。

  参考文献:

  [1] 马婷婷,蔡惠娇,柳馨等.尘螨-食物过敏综合征[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3,17(02):169-174.

编辑:王珂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手机扫码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