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原辅料管理有关事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鼓励企业使用生乳直接加工婴幼儿配方乳粉,规定1岁以上幼儿配方乳粉标签配料表项下可以相同字号标注“生牛乳加工”或者“生羊乳加工”字样。
业内认为,《公告》进一步强调了乳粉的“鲜活”品质,这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具备从生乳到成品的全流程生产能力,将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迈向更高品质发展。
“我特别注重乳粉的新鲜度,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宝宝的健康和营养吸收。生乳直接加工成乳粉不仅保留了更多的天然营养成分,还能让宝宝喝得更安心、更健康。”“95后”宝妈田女士表示。
政策指导方向与当下市场消费趋势密不可分。随着“90后”“95后”宝妈、奶爸们成为新生代母婴消费主力军,鲜活已逐渐成为消费者审量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准,推动越来越多品牌开始运用生乳制作婴幼儿配方奶粉,用鲜活概念打造出差异化。
例如,蒙牛瑞哺恩借助覆盖养殖、生产、检测、运输的自有全产业链模式,做到新鲜生乳一次成粉。中国飞鹤则依托12个自有牧场和智能化生产工厂,实现2小时内将刚挤下的生乳送达生产车间。
新鲜的概念虽然体现在奶源上,但要真正做到鲜活,除生乳入料外,还涉及到加工工艺的优化,对企业的考验并不低。北京普天盛道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介绍,鲜活的本质有两个支撑,一是原料的新鲜度,二是加工的热伤害强度低。具体来说,原料的新鲜主要体现在加工时间要尽可能短。理想状态下,生乳从被挤出后,通过管道可以直接输送到生产线进行加工。但大部分企业的牧场与工厂可能相隔距离较远,生乳抵达加工厂后还要进行过磅、取样验收、检验等程序,花费时间较长。
其次是加工工艺的热伤害。生乳从被挤出到制成乳粉需要经过多道加工工序,每道工序都会涉及不同的加热温度和时间。随着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延长,生乳中的活性营养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会逐渐受到影响。在乳制品研发领域,这一现象被科学界称为“热伤害理论”。部分婴幼儿乳粉企业在前期加工时采用超高温灭菌工艺,这样生产出的产品虽然完全杀灭了有害微生物,检测指标全部合格,但同时也导致活性物质大幅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换句话说,原本优质的生乳经过过度加热处理后,虽然安全性达标,营养价值却降低了。
“这次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公告》表明,我国正有意识推动湿法生产工艺的应用。”雷永军说。
记者了解到,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工艺共有3种,分别为干法工艺、湿法工艺和干湿复合工艺。其中,湿法工艺是以生乳为原料,在液态乳状态下加入各种营养成分,再干燥成粉。因此相较于干法工艺生产的乳粉,湿法工艺生产的乳粉通常情况下会更加新鲜、营养元素结合更紧密、粉质更细。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湿法工艺是生乳入料,这就要求婴幼儿乳粉企业有完善的产业链建设,生乳运输速度要快。这也意味着采用湿法工艺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对于婴幼儿乳粉企业的实力有一定要求。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消费者对婴幼儿配方乳粉鲜活度要求不断提高,掌握牧场和工厂全产业链资源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优势愈发明显。企业要把握市场趋势,积极应对挑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供应链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控制,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朝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