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走出“童装王” 长三角特色乡镇之织里
“中国有800亿元童装市场,我们只要分到其中1%,也有了8个亿,这样的市场前景怎能不鼓舞人!”濮新泉是浙江湖州今童王制衣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个从农家走出来的中年男子,靠6台缝纫机起家,经过十多年奋斗成为织里的“童装王”。濮新泉早年就开始做面料批发和童装零售,当时织里童装业已经初具规模,前店后工厂的家庭作坊铺天盖地。在没有品牌意识、低价低利润的粗放经营年代中,布料结实、款式合体的织里童装不仅占领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而且逐渐向全国各地辐射,成为国内主要的童装生产基地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濮新泉抓住机遇,先后注册了“今童王”和“芝麻开门”两大童装品牌,并把研发设计团队搬到时尚前沿的上海。在“今童王”总部大楼的展示中心,几十款新设计完工的儿童服饰搭配着海浪沙滩、水彩画笔背景,显得时尚活力朝气蓬勃。濮新泉告诉记者,一件普通的儿童体恤衫市场价可以卖到200多元,和一件中档品牌的成人体恤价格几乎相差无几。而这样的价格是以前“小打小闹、无牌生产”时所无法想象的。
随着“今童王”品牌的崛起,“益华”、“赛洛菲”、“夏士”等一批童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织里小镇上遍地开花,也给织里大量童装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气息。
在织里这个弹丸小镇,集中着一万多家童装类生产企业,15万台高速缝纫机,25万从业人员。多年来从事童装产业服务的织里镇党委委员王英,以前常告诉往来客商,“织里就是个没有围墙的大市场,走进家家户户都能买到中意的童装”。
然而当年的织里镇不少企业都采用楼上生活,楼下生产加仓储的“三合一”形式,丁点火星不仅能把所有库存付之一炬,对楼上人员的生命安全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王英看来,织里的童装产业要做大,先就不能坐在“火山口”上。原来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必须要突破,打品牌、树形象,走产业集聚效应才是未来的出路所在。从2001年起,精品童装工业园区,童装科技园区、童装创新园区等先后从低端走向现实,散布小镇各处的生产企业搬进统一规制的园区基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渐显现形成:从坯布、面料、辅料,到印染、砂洗,印花;从商贸、仓储、物流到劳动力,集群化的发展让织里的童装生产企业享受到特有的生产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