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教育”才是核心问题
近,“扫黄”一直是各类媒体宣传的焦点。这一次“扫黄”的核心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避免他们受到侵害。但每次看到电视里那些痛哭流涕,怒斥网络“黄毒”的家长,我总是忍不住想起一些曾接触过的孩子。
虽然我国正在逐步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但其实从孩子出生起,性教育便应该随之开始。早期性教育分为婴儿期性教育、幼儿期性教育、儿童期性教育、少年期性教育,进而才是青春期性教育。这要求家长主动承担起老师的职责来引导孩子认识性。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都是决口不谈的,很多孩子都告诉我,父母基本上没有和自己正面交流过这样的话题,在谈及此事时,大多数人面对的是匆匆的搪塞。
国外对于儿童性启蒙和性教育的认识要比我们早很多。日本的“纯洁教育”、瑞典的“爱的教育”,都是从幼稚园开始就向儿童渗透性别、性差异的常识。英国的孩子从5岁起就要接受强制性教育,这有点类似我们的义务教育。马来西亚规定从孩子4岁起就要接受性常识教育,要了解自己是如何出生的。
性教育的早晚并不仅仅是孩子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更多认知,更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思想。从2004年起,国内的一些组织就开始调查中小学生是否有防范性侵犯的意识。然而,经过5年时间,受调查者中了解性侵犯的比例也仅仅是从31.1%上升到40.7%。与此相对应的是,产科门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龄孕妇。一位妇产科的同行告诉我,她接待过的孕妇中,年龄小的仅11岁,15-17岁的孕妇数量更惊人。我还曾经碰到过这样的囧事,一个大学生很严肃地问我:“我总是熬夜会不会得艾滋病啊?”这一点也不好笑,这是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
当张超老师的性教育课程被学生偷拍下来传到网上,并赢得如潮好评时,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课程应该是在孩子们小学的时候甚至再小的时候就应该知道的呢。如果他们可以更早更正规科学地获得这些知识,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就不会有如此高的少女怀孕率,如此高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和病患呢?
当我抱着4岁的儿子,给他读完《小精子历险记》,看着他高兴地告诉我:“我原来是一颗小精子找到家以后变来的啊,他们都说从贝壳里像珍珠一样出来的呢”的时候,看着孩子健康正确的认知自己的时候,那种快乐是多么的光荣。与网络扫黄相比,少年儿童的性教育同样重要。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