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服装品牌存活率说起
国人对品牌的认识,应以服装为先。皮尔·卡丹的次中国秀,是对国人服装文化的一次输入性的启蒙:原来服装可以这么穿!他们朦胧地意识到服装文化,即品牌的影响力。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激发了人们对于优质生活的追求,其明显的体现在多数人对品牌的积极追逐和热切向往。国人对品牌的认识,应以服装为先。皮尔·卡丹的次中国秀,是对国人服装文化的一次输入性的启蒙:原来服装可以这么穿!他们朦胧地意识到服装文化,即品牌的影响力。
而服装文化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国外有些品牌之所以著名,时间磨合是个重要因素。如范思哲、香奈尔、迪奥、阿玛尼等都有几十年的市场打拼的磨练,长的李维斯牛仔服饰更达百余年。想在短时间内造就出一个品牌,特别是造就出颇具含金量的品牌,那是不可能的。拔苗助长之心颇为有害矣,乃是浮躁的表现。上述这些品牌发展给我们的启迪是,他们在初创时,都能默默地长期坚守。他们品牌的成就,堪称是耐得住寂寞的结晶。据此对照我国服装品牌,竟发现大多是短命的。
前几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组委会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每年大约有2000多个服装品牌遭淘汰,即每天有6个,相当于每个品牌的平均寿命只有短短的4个小时。与国外不少品牌的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相比,我国服装品牌简直是“昙花一现”。2010年初,深圳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永芳表示,深圳一年就有1000多家服装品牌消失。可见我国服装品牌的存活率之低。国人礼赞褒扬的“品牌”,竟是如此之短命,更换速度实在惊人。没有时间的积累,哪来的名气和牌誉,更别奢谈什么品牌文化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品牌空心化。
服装品牌空心化的显著特征,即同质化。同质之货品,无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被淘汰出局。若汝不信,走进百货商场一看便知:映入眼帘的各款服装相当多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如款型、风格等,有的甚至连面料质地都非常接近,即初期人们说的品牌雷同。有消费者说,若要购衣,不必逛太多的商场,只须进一家就够了,理由是可选性、可比性少而小,差别不大。上海服装行业协会2008年上半年的调查显示,上海各大商场销售的女装品牌虽有近千个,但同时拥有五家专卖店以上的不足一半。这表明大多数的女装品牌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即同质化的低端竞争:此类现象既制约了品牌的上升和成长,更促使品牌空心化程度的加剧。
无独有偶,刚闭幕不久的CBME孕婴童展,各参展商无论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如何,他们之间的差距甚小,品类接近,都是孕妇用品、婴童服装等,风格卡通化,有的还把童车纳入了销售范围。商品大而全,特色欠缺。产品系列同质化问题若不解决,后患不小。有个出自南通的大笑话:两白天鹅变成黑天鹅。说的是两家很知名的家纺企业,都着手打造高端品牌。由于思路的相近性,他们的终端形象样板店的装修揭幕后,竟是惊人的相似:都选择了以黑色系的国际简约风格。真是好不尴尬!
其实,就人们的思维模式而言,这怕与线性思维有关。这种思维形式呈直线、单向、单维、缺乏变化,它与传统的写作或阅读相比,受稿纸或书本之平面形式所限,必须循时空和逻辑顺序展开。浙江作为我国服装重镇,其西服和衬衫,是男装的强项,颇具竞争力,亦极具市场优势。可从其定位来看,受线性思维的影响,价格在1000–5000元/套,都属中高档;消费对象好像都是为“好男人”准备的:有“高级的”、有“庄重的”、有“成功的”、有“品质的”、有“东方的”、有“精英的”等,都是男人中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边倒的品牌内涵呢?因为中国男人的社会地位是以“成功”为标志的,又有谁会愿意被归入非成功人士呢?!所以在不自觉的、或传统观念的善意支配下,雅戈尔、杉杉、步森、罗蒙、庄吉、报喜鸟等品牌,都给男人们的西服注入了上佳含义:都在宣称自己产品的高档、国际化,品牌定位高调化、不甘平庸。
这里,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男装品牌就只有“成功”,而无其他别的文化含义了吗?这是思维之使然,或也是心理浮躁之表现。作为服装大省的浙江,品牌文化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人们不得不这样说,我国的服装品牌之所以同质化,关键是缺乏打动人的品牌文化与内涵,穷得只剩下知名度了。有人曾笑言,若把这些品牌的标识拆去,你还能分辨出他们是哪一家的吗?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