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用品价格高 80后父母不堪重负
现在,贵的日用品是什么?婴儿用品!很多80后父母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来看一位准妈妈的博客:昨天逛了一下婴儿用品商店,宝宝用品好多,但价格都好贵:婴儿奶瓶蒸汽消毒锅258元;婴儿指甲剪39元;热奶器还有“免水加热”型的,145元……宝宝用品比大人的还要贵,衣服价格也不菲,随便挑了几样一结账就要600多元。
的确,一个小枕头58元,一张婴儿床1000多元,一条婴儿用竹纤维毛巾是普通毛巾价格的3倍还多,一套7件套的婴儿床上用品998元……再加上婴儿吸鼻器、哺乳辅助枕、暖奶器等花样翻新的用品,这些日常消费正成为年轻父母的沉重负担。针对此现象,笔者进行了调查。
【声音】
我儿子从出生到现在满8个月,已经花费3万多元了。从奶粉、衣服、玩具到学步车、婴儿推车,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我们什么东西都买好的。现在孩子要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成了我们沉重的负担。
——80后爸爸张文强
我的孩子4岁了,从出生到现在,给他买了不少东西,现在都用不上了。扔掉可惜,送给别人又怕人家嫌是旧的,真是很难办,婴儿用品的利用率太低。
——80后母亲张蕊
婴儿用品档次越来越高,因为竞争激烈,更高档次、内容更细分的用品更赚钱。而且家长在购买婴儿用品时喜欢买、进口货,客观上也推动了婴儿用品价格的上涨。
——某母婴用品店负责人
笔者走访了一些婴儿用品市场,发现其价格已经远远高过相同档次的成人用品,价格令人咋舌。调查发现,多数用品只要搭上“婴儿专用”车,价格就能涨。婴儿床上用品是防螨的,毛巾是竹纤维的,奶瓶是不含双酚A的,爽身粉是不含滑石粉的……这些新鲜的概念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同时也推高了商品的价格。
一家母婴用品专柜的负责人告诉笔者,幼儿用品档次一年比一年高,价格也是节节攀高,如床上用品,原先几十元的东西现在很少有人卖,出现的是配套更多、面料更好的多功能组合用品。
【现象一】买是普遍心理
“姑娘,你们这儿哪种纸尿裤卖得好?”“阿姨,您看这款88元的纸尿裤,价格适中质量也不错,买的人挺多的。”“我儿子说刚出生的孩子娇嫩,东西都要用好的,你们这儿有进口的吗?”“有啊,不过价格比较高,要200多元呢。”“好,就要这种!大人委屈点没关系,可不能委屈了孩子啊!”这是某超市婴儿用品专柜销售人员与顾客的对话。
随后,笔者对3家超市前来购买奶粉、纸尿裤的20多名顾客进行随机采访,发现七成的消费者选择婴儿用品时,青睐于价格昂贵的产品或者进口产品,只有不到三成的顾客会考虑产品的性价比。
【现象二】新兴消费花样翻新
如今,婴儿用品市场早已告别“奶瓶+奶粉+痱子粉”的时代,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婴儿用品越来越多样化、系列化,新产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笔者走访多家母婴用品店发现,除了传统的奶粉、衣服、日用品等以外,在一些专门为婴儿服务的店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新奇的用品。
在一家母婴用品店,笔者称要购买婴儿用品,听笔者说已经准备好了奶粉、奶瓶、衣服等物品,销售人员马上推荐奶瓶干燥架、多功能暖奶器、防滑奶瓶夹、奶瓶消毒锅、哺乳辅助枕以及婴儿吸鼻器等20多种商品。
【问题一】婴童养育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婴儿用品价格高、消耗量大,因此成了很多80后父母沉重的经济负担。
80后爸爸张文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孩子没出生前,为了即将出生的宝宝,他们夫妇俩跑了半个多月市场后,按照网友们列出的购买清单,花了3000元左右一次性买回了各种婴儿用品,从婴儿床、枕头、内衣、毛巾到抓握玩具,整整五大类40多种。
张文强说,自己和妻子都在事业单位上班,每个月两人工资加起来有7000元左右。没有孩子之前,两个人生活比较轻松,自从儿子出生后,每个月都紧巴巴的,就这样还觉得很多东西都没买全。
与张文强一样,多数年轻的父母都觉得双职工家庭养一个孩子非常吃力,婴儿的花费成为位列的家庭消费支出。
【问题二】高价购回的东西却成“鸡肋”
高价买回婴儿用品之后,家长发现这些用品很快成了“鸡肋”。
刚刚做了母亲的白领张蕊告诉笔者,她购买婴儿用品可是花了不少冤枉钱。防小孩溢奶用的拍背器、给孩子吸鼻内异物的吸鼻器、专门为婴儿掏耳屎用的掏耳勺、婴儿学饮水用的学饮杯等等,这些价格不匪的新颖“玩意”她都毫不犹豫地欣然解囊。然而孩子刚出生时常溢奶,用了拍背器也不顶用,孩子照样溢奶;孩子流鼻涕鼻子堵塞,吸鼻器一碰到孩子鼻子,他就疼得大叫;掏耳勺弄伤了孩子后扔在一旁;学饮杯喝水费劲,孩子不愿喝,拿它当玩具咬着玩。张蕊说,当初不惜高价买回来的这些东西,现在都成了家里的摆设。
跟张蕊的经历相似,80后妈妈黄鑫在购买吸乳器时也花了不少冤枉钱。黄鑫先后共买了3个吸乳器,一共花费了2000多元,初她购买了一款网上评价好的手动吸乳器,花费近500元,使用时发现吸力不够,于是又购买了一款1500多元的电动吸乳器,而这个价格昂贵的吸乳器使用起来很不舒服。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又购买了一款200多元的手动吸乳器,而原来购买的2个吸乳器也就弃之不用了。
【问题三】婴童用品再利用率低
婴童用品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即再利用率低。笔者采访了50多名0-4岁幼儿的父母,他们均表示,孩子使用的东西很快就没用了,面对这些高价购买,使用不久就失去利用价值的婴儿物品,不少家长束手无策。“这些婴儿车、奶瓶、衣服当时都花了大价钱买的,现在孩子3岁多了,大部分都用不上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好。扔掉可惜,不扔又占地方,我们夫妻俩结婚晚,同事朋友们的孩子都比我家孩子大,送人也没处送。再说,谁家都是一个孩子,送出去人家也不一定会用。”一位妈妈告诉笔者。
面对不再使用的婴儿用品,五成父母认为,能送给人的就送给亲朋好友,三成的父母顾忌别人不会使用二手用品而选择扔掉,近两成的父母选择通过二手市场卖掉。
【提醒】婴童用品并非越贵越好
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有关人士说,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在育儿中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婴儿用品越贵越好,越齐全越好。其实,有些产品价格贵是因为成分复杂,这种过分的“讲究”反而对婴儿不好。婴儿用品适量即可,一些实际用途不大的产品完全不需要购买。另外,很多婴儿用品经过消毒处理,是不影响再次使用的。准爸爸妈妈们可以多向周围的亲朋好友收集一些婴儿车、婴儿床、玩具、衣服等,消毒后使用,也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有10年教龄的幼教老师陈女士说,有的年轻父母追求时尚,为孩子购买产品,当孩子成长到幼儿阶段时,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渐明显起来,比如容易引发孩子的攀比心理、太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等。
【建议】婴童消费应量力而行
内蒙古心理医生协会副秘书长、著名心理咨询师魏刚认为: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购买婴儿用品时,都希望给孩子好的,宁愿花高价来买放心、买安全。明明知道价格虚高,但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这是典型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种现象的发生存在三种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不少家长认为买进口的商品是好的,这是育儿焦虑产生的过激行为,同时也是非理性购买心理的表现。同时,父母对国产产品质量的不信任,也加大了进口产品的购置量。这需要我们提高国产商品质量和人性化服务水平。年轻父母们要提高科学育儿的理念和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婴儿用品并非越贵越好,家长应理智消费,切莫陷入消费误区。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