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外用药 须防祸从中来
对于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数家长都能认识到,所以给孩子服用药品时会比较谨慎。可是,对外用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有些家长却不以为然,认为外用药只是使用在人体表皮,不会产生副作用。其实,外用药也会有不良反应,而且在孩子身上的表现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孩子的皮肤娇嫩,角质层发育差,血管丰富,故局部涂药或用药水洗澡时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能力。为避免导致皮肤损伤和吸收外用药中毒,孩子在使用上要引起重视,幼儿和新生儿更应注意。
一是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孩子患皮肤病或进行皮肤消毒时,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以免皮肤发生水疱、脱皮或腐蚀。要选择缓和、无刺激性的外用药。如必须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应该从低浓度开始,若出现刺激症状,应立即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给孩子上药要遵循“浓度宜低,用药次数宜少,涂药宜薄”的原则。大量或大面积使用,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二是不宜使用硬膏剂 不宜给宝宝使用膏药之类的硬膏剂敷贴在皮肤上,否则会引起接触性皮炎。
三是慎用滴鼻剂 谨慎使用麻黄素。孩子感冒出现鼻塞时,使用麻黄素类药物能起到缓解作用。但孩子对麻黄素很敏感,假如滴药过多或过于频繁,药液会通过鼻黏膜吸收,使孩子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发凉、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年龄小的孩子尽量不用滴鼻液。因为幼儿的鼻黏膜很娇嫩,用滴鼻液会刺激鼻黏膜,导致鼻黏膜萎缩、溃烂。
四是慎用紫药水 紫药水具有较强的杀菌及收敛作用,但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对幼儿而言更是如此。紫药水的毒副作用通常表现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两种。前者可使幼儿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怒、哭闹,严重的可有流涎、音哑、吞咽困难、气促甚至呼吸困难;后者则表现为涂药周围皮肤潮红、瘙痒或皮疹,若涂于口腔可见牙龈、舌头、口腔黏膜潮红溃疡,或出现灰白色斑块样病变,擦去斑块后局部有渗血创面,有的甚至出现舌体肿大、增厚等。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