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之都织里的发展焦虑:祸起“抗税”?
这是一个未被集装箱和大工业改变的世界,工业化早期的作坊式生产方式仍然是主流,号称中国“童装之都”的织里镇,在短的时间内暴露出积怨已久的典型的传统工业聚集镇综合征,关乎一场骚乱,关乎两个群体,关乎一个产业集群。
10月26日,一起普通的“抗税”事件,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以及由来已久的围观文化,把太湖南岸的湖州织里镇引向了一场数万人卷入的骚乱。
为数众多的“三合一”甚至“四合一”作坊,庞大的外来人口,超负荷的市镇管理,号称中国“童装之都”的织里镇,在短的时间内暴露出典型的传统工业聚集镇综合征。
“童装之都”织里镇:按照当地统计,织里镇现有与童装相关的企业12000多家,其中童装制造企业7647家,配套企业4553家,规模企业47家,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80亿元。织里童装产业的金字塔,占据塔尖的是那些年销售收入在几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
织里镇有1万多家童装厂及加工作坊,全国各地批发市场70%的童装都产自这里。这是一个未被集装箱和大工业改变的世界,在织里童装业内,工业化早期的作坊式生产方式仍然是主流,流行了80年的福特生产方式——流水线生产刚刚在这个集群内出现。织里童装企业规模之小,品牌化程度之低也是其显著特点,堪称“中国制造”早期形态的标本。
从织里的街边生意、作坊、企业的混合生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工业发展的梯级。织里童装所承载的,是一个较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以及一个富裕地区的升级压力。尽管骚乱很快平息了,但打工仔的迷惘,小微企业的困惑,以及“大企业”踌躇中的愿景,仍是尚未被稀释的情绪。这其中,不仅仅有一辆奇瑞车和一辆兰博基尼之间的心理落差,还有关于财富品质与企业精神的追问空间。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