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奶瓶刻度误差不是小事
饭碗,不管是比喻义还是现实义,要是别人的,好别乱动,否则会出大事。就连奶瓶——婴儿的饭碗,也具有“别乱动”的属性,“动”辄得咎。有报道称,重庆一名3个月大的女婴被查出肝功能异常、严重贫血和淋巴细胞升高,医学专家诊断认为,这与该女婴长期吃刻度误差奶瓶兑出的高浓度奶有关。家长据此向奶瓶厂家提出申诉,终获赔15万元。
这篇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地方媒体也开始对当地市场的奶瓶进行关注,结果发现刻度不准确是个普遍性问题。南京一家媒体的记者从一家超市和一家母婴用品店购买了7个品牌、形状和容积各不相同的奶瓶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有6个刻度不准,大误差达到10毫升。专家表示,奶瓶刻度不准确,难以掌握幼儿的吸奶量,不管是过量还是不足,都对幼儿生长发育不利。由于刻度缩水,奶粉中的蛋白质、脂肪、热能等就会相应减少,孩子得到的营养就会减少;而奶粉过量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谁动了孩子的奶瓶?当然是生产奶瓶的企业。据悉,奶瓶作为幼儿饮食容器,虽然有刻度,却不属于标准计量器具,目前尚无国家强制性生产标准,对奶瓶的容量标注、材质要求、包装标识等没有统一、严格的要求,企业生产时内部检定即可,但部分企业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并不重视奶瓶容量标注的精确性,导致奶瓶容量标注不准。而标准的缺乏,也让监管部门监管失据。当然,任何有度量要求的产品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多少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按规定一般误差值应在正负5%以内,超过这个限度就属于不合格产品了。
对于幼儿而言,其饭碗被动,引起健康安全问题当然是大事了;而对于生产奶瓶的厂家来说,不严格按标准规范操作,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并上市,因而被查出问题受到处罚,这也是大事。若进而言之,企业对事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细节不以为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经营理念及发展战略上存在严重失误,若不进行反思调整,定会遭遇更严重的问题,甚至会被消费者和市场唾弃。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打拼确乎很难,但要想成功地站稳脚跟并做强做大,必须从把奶瓶刻度搞准确这些易事、细事入手。我们正处于细节制胜的时代。一家企业在产品、服务和管理上进行某些细节的改进,也许只给用户增加了1%的方便,但1%的细节会带出几倍的市场差别。原因很简单,当消费者对两个功能相似的产品进行比较时,起决策作用的往往就是那1%的细节。
7个奶瓶6个不准,剩下那个准的,其生产企业一定是一家事事细心的企业,仅凭这一点,消费者就可以读出企业的爱心、用心,并因此将其当成自己的偏心之选。细心、爱心、用心再加上消费者的偏心,企业有此“四心”支撑,当然会动力强劲、前途无量了。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