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母婴市场:消费者心理难捉摸
按照国内“4+2+1”的家庭模式,业内普遍认为孩子消费一定是举全家之力的、高端的。大方向没错,可落实到现实市场,会有一些具体的情况。这与消费者本身的社会特征直接相关。
先,尝鲜心理。现下父母大多为“80后”,甚至“90后”。这个群体,尤其是具备不错教育背景的城市消费者具备一定的品牌意识,除了产品品牌,他们亦会对渠道品牌有忠诚度。这事实上折射了一种趋势:产品底线的提升。随着各项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过去由品牌履行的“鉴定产品质量好坏”的职能,由法律制度替代了——特别是在母婴行业。所以,只要能进入消费者信任的渠道,那么,无论产品品牌知名与否,都会被消费者接受。在这个大背景下,“产品卖点的新奇”就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当然,产品的安全性是前提条件,并不是说安全性不重要了,而是说,在产品底线提升的大背景下,“新奇卖点”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点,满足一下年轻人“尝鲜”的欲望自然也成为企业竞争的重点领域,这事实上是国内品牌赶超跨国品牌的机会窗口。
其次,从众心理。这突出表现在乡镇市场和城市中教育程度一般的消费群体。城市中的大型商业区附近的社区经常会有这种现象。“例如,鞋城附近的小区,居民都是做生意的,有钱,但又没有很高的受教育程度。”母婴连锁天使之城总经理刘红丽说。这部分消费者通常是看到别的宝宝在用什么,她也会跟着买,自己很少会专门研究育儿和产品知识,也无所谓不。所以,导购的建议和人际传播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次,“逛逛”心理。母婴消费一个很大的特征是高服务附加值。这一点很多终端已经做得很成熟了,例如大家普遍对导购培训很重视,除了厂家的宣讲,公司也会外聘老师或者由内训师做培训。培训内容除了终端话术、产品知识外,还包括育婴知识。所以,“很多消费者没事愿意带着孩子来逛逛,也不买东西,就是来听听育婴知识,看看新奇产品。所以有时候看着乌央乌央都是人,其实没成交量的”。豆丁之家总经理柴超杰略显无奈地说。所以就母婴终端的销售指标来讲,客单价通常在150元左右,高过超市,但客流量远远不如超市,成交率不到60%。顾客一半都是来看的。
还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市内的高校、政府周边区域,并不被成熟的商家看好。这部分消费者特点是受教育程度不低,可收入不高。这就成为难“伺候”的族群—品牌意识强、消费知识专家化,却通常很难有很高的消费能力。“要是店旁边都住着做生意的会比较红火,行政区的就不行。”某早教业内人士说。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