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护安全事件频出 市场呼唤无化学致添加成分
近年来,洗护安全事件屡屡曝光。2011年9月,国外媒体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美国环境保护署正在评估“三氯生”的安全性,而一则关于“牙膏中的三氯生可能会致”的消息也在微博疯传。在2009年公布的牙膏新国标中,三氯生则被列入到允许添加的防腐剂中,但明确不得超过0.3%。2010年7月,某品牌旗下的洗发露,经香港公证所化验后,均含有被美国列为致物质的二恶烷。而2009年3月12日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组织发布了一份报告,称被其送至加利福尼亚州一家独立实验室检测的48种美国市场上常见的婴儿卫浴产品中,有32种含有二噁烷,涉及多个品牌。
化学洗护致成分争议不断
纵观这些洗护安全事件,多与其中“致”化学成分相关。其中包括备受争议的化学物质,如洗手液中的三氯生,洗衣液中的荧光增白剂,沐浴露中的邻苯二甲酸盐,衣物柔顺剂中的氯仿以及护发素中的硅油…尽管临床上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来证明这些物质存在必然的致性,但“致”这个名词已然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萦绕在人们内心随时准备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硅油妹”事件曾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网络爆料“硅油妹”花费8000元护发后反倒伤发,便购买市场上多种护发品,用夹板高温夹烫试验,结果发现白色粘糊状粉末,称是护发品里面的硅油和一些化学成分的残留物。“硅油妹”于是在网上发帖抗议,向公众讲述护发品中的硅油成分及其危害。同时,在上海南京西路进行街头抗议。引发舆论热议,甚至一度造成含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洗发水滞销。后经多方核实,含硅油洗发水并不会直接产生致问题。但众多等国际洗发水品牌相继推出“无硅油”概念洗发水,销量也很可观。
诸如二恶烷、环氧乙烷等化学物质虽是日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品,市面上的洗护产品都多多少少含有二恶烷和环氧乙烷等成分,但是目前的国内法律并没要求产品标明这两种成分的含量,所以“含有却不标注”就成了行业内“公知的秘密”。而有关专家表示,“化学元素对于人体的危害,主要应该还是体现在刺激性上,所以不建议频繁或长时间接触。”随着人们对产品知识的了解,行业秘密逐渐露出水面,这也是很多大品牌频陷“致门”的重要原因。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渴求更加安全的洗护用品。正如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用户亟需的不是致物含量不超标的产品,而是不含致物成分的产品。”
市场呼唤安全洗护无化学添加致成分
如何从根源上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是洗护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并利用天然植物的滋养与除菌抑菌能力,逐渐取代化学物质。在保证同等的前提下,产品的配方更加温和、无刺激。比如,相比于化学物质消毒除菌,中草药植物也具有除菌抑菌能力。张曦在《黄芩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中介绍,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菌等多重药理作用,尤其具有显著的抗细菌抗真菌活性。因此,相比担忧致物质剂量的问题,人们更愿意选择原料成分安全的用品,这也是为何天然温和的洗护用品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安全洗护需要从原料来源、生产标准以及研发实力等诸多方面予以考量。面对琳琅满目的洗护用品时,如何正确选购、避开噱头,是对消费者的考量,更是对企业自身的有力检测。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