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母婴行业你能走多久?
民生虽是刚性市场,且幼儿食用品行业具备一定的品牌架构约束,可受代购、网购、电商、经济、政策、消费意识等大环境影响,母婴行业尤其是支柱型乳制品市场,业内正遭遇9年来大的竞争压力或洗牌,虽然这一切在一线保留品牌商及消费者看来是件好事情;乱世之中出商机,在需求递增的未来,二八定律将进一步维系市场需求的平衡,将会有大于50%的三四线幼儿配方奶粉退市,这一部分大致会让出近10%的市场份额,而对于从业者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这10%的市场缺失如何弥补,而业内更大的问题是,这近八成的从业者将如何转变,门店可以缺失一两个品牌,甚至可以在外区寻一个品牌替代,而经销商则不可能面对品牌重复经营的局面,大批的批发商倒戈不可避免,而转型则会给其它婴童行业带去吞吐量极不平衡的竞争格局。有幸得以品牌优势的商家则要遵循墨菲定律,坚守脚步,进一步维系市场的品牌原则,做好品牌的稳定增长。
未来市场实际面对的问题:
一、2016年,市场进入新一轮的争夺,二三线品牌尤其乳制品,依旧会出现巨大的竞争压力,市场淘汰将是除政策之外的普遍自然现象,业内乳制品品牌缺失体现的不是品牌数量本身,而是实际产生效益的品牌越来越少,愈来愈集中;
二、配注制的实施已经开启,工厂虽然忙于对策,例如增加QS认证提高商标配方数量等,这其实都只是外界的猜测,国家有意识调控市场,这种漏洞是不会轻易让企业去钻的,再者,大范围的品牌减少已经不仅仅是国家的政策风向,而是大势所趋,减少品牌的滥竽充数,集中提高品牌的深度,是对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尊重,对商品可追溯性的提升;
三、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日趋成熟,消费品牌愈发理性,结合国外的大环境格局,中国未来的市场品牌主流数量,大约会低于10款,目前大约20款品牌的市占率为80%,这个份额内的品牌数量将会进一步降低。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会促使品牌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以800G为例,在未来,220-299元的价位将是消费者心理认可的主流区间,同时亦是全球各大品牌的定价范围,二三线品牌寻求高价提升利润为诱饵的商业做法,已经不复存在,品牌度的透明化,使得低线品牌性价极不平衡的局面愈发暴露,而低线品牌降低售价又会让的利润优势缺失,无量的同时又无巨大的利益保障,商家则会放弃类似商品的销售,所以,这盘局,基本大局已定,低位品牌的市场淘汰只是自然现象,而非政策问题,政策只是让残留不具备存在性的商品彻底退出;
四、品牌减少,无新货补足,对商家而言面临消费者的质疑问题,相信这一问题只是过渡性的,毕竟消失的品牌在品牌的知名度上普遍较弱,转奶不是问题,可商家面临的效益问题则愈发尖锐,势必会给商家带去至少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专营低线品牌的商家,品牌突然减少好多,将迅速进入亏损状况,所以这一问题,商家终端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品牌的调整与大品牌的引进,将是缓解甚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五、终端未来的商品架构,受信息化影响,大宗品牌迎合性消费将是调整的关键,受大多控货贸易模式影响,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吸引大品牌进驻,将是重点,品牌缺失与消费集中度的提高,势必导致品牌与商家数量失衡,而母婴专项终端对乳制品的依赖性是极高的,所以大品牌的合作成为提升生存力的重点,同时抢驻商品亦是对其它未得到一线品牌的商家,客源分流的关键,对竞争终端的打击是显著的,相信所有终端商家对这一点目前是越来越清楚的,甚至是商家效益提升的重点,亦是当局该解决的问题。作为门店,商品是决定门店高度的基础,品牌概念在商业化模式中起到的作用是远远大于同质化服务内容的。
六、配注制及销售大环境对于代理商,亦是起到了绝大多数清洗作用,这部分被洗牌的商家大都近几年销售疲软,对于品牌的消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反差,也不会因此而彻底放弃行业,商品转型将是必然,国内数千品牌,基本属于局部化销售,并非代理商饱和化,所以大多代理商还是可以得到不曾在当地销售的外来品牌,同时转战日化用品也是普遍现象,对尿不湿、洗护等用品行业带去一定的压力是难免的,服装类因不受品牌约束影响,市场泛滥,固代理商的存在价值一直不高,影响不大。政策调整后剩余的品牌数量虽然骤减,但对市场整体产生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市占份额并不高,且品牌大都较弱,顾客转换不是很困难,但是对赖以杂牌生存的商家而言是致命的;
七、门店终端未来要以品牌的建设为调整方向,建设一个具有迎合性市场需求的商品规划才是提升自己,分流竞争者的重中之重,提升自己,其实势必在削弱竞争者,这对于商家本身而言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根本方式。重点推广优势品牌,而不是重点将高毛利商品放在位,幻想去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这样会导致消费者流失且缺乏认同;所以,选择商品先以品牌品质需求为先,做到销量与利润率的平衡,发挥优势品牌的大价值去提升更高的效益,利用优势商品提升门店的自身形象价值,服务型消费才是主题,提供优质、顾客需要的商品才是终端迎合性销售中大的服务;这一切才是门店的出路及未来,如果一味的通过门店的规模去改善市场,同时追求高毛低位的商品缓解规模化带去的压力,那么这一切就是一个误区,长久是不现实的,终端只是与顾客群互动交易的窗口,提供民众所需的商品才是商者之道,随着民众品牌消费意识逐步提高及成熟,一切幻想通过入店钓鱼方式诱导消费者的一过式商业行径早已被识破,那样只会将客人拒之门外,得不偿失,所以,选择几款知名度较高的奶粉品牌供客挑选,实事求是的良知推荐,门店的高度在于品牌的高度,而价格差异较小、商品同质化的幼儿乳品市场这一点愈发明显。迎合消费,高品牌格局,才是众商家做大做强的关键及市场走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受品牌透明化消费集中影响,未来二三线品牌的定价会符合自身的实际价值,必然出现价格及利润回落,届时代理商的利益与门店的执行力形成对立矛盾体系,品牌为求出路的同时,门店对配注制后的品牌需求增加,工厂上线会采取增强终端利润,去除代理商环节的直营模式,信息化进步及物流业的发达,中介配送式代理商模式开始褪去。一线商品则采取大区域大数据代理一体化,执行O2O/B2C等相关模式,多渠道执行终端供给,对大区域实行高效的供货分流机制执行操盘,而点对式区域单一中介式服务类代理商将向多渠道多元化贸易商转变。至于日用品行业,受WTO国家进一步放开迎合消费者品牌意识进步的需求,及从业人数增加的影响,未来贴牌用品商的压力增强;因价格差异在可接受范围,选择大品牌进口商品的趋势较为明显,低端贴牌产品类则品牌繁多,需求渐少,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国产纸品类属于基础价格及利率较低,生存力及营业额却靠走量完成,相比产生较大退市风险;而纸品工厂的直营品牌,在利润及价格上存在一定优势,低端走量的同时,因不属于敏感品类,形成品牌的速度较快,保障一定的生存力;而贴牌类受市场及工厂约束,未来的情景存很大风险。至于用品类,出量较少且基础消费相对较低,消费者对其品牌品质意识形态相对较弱,工厂亦并不以幼儿商品作为主流,各价位商品的价位几乎同质可接受,各区间的品牌及商家相对竞争力较弱,品牌本身的品质及利润,有一定的商家执行空间。综上所述,抛开运营方式,国产厂商自有品牌用品类则大致以性价比更高、品牌更突出赢得中低端市场份额,而高端用品类中,国际知名品牌将继续垄断市场。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