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母婴室稀缺,折射城市文明之失
“宝宝一哭闹,我就要随时停下来给她喂奶、换尿布。街上很少有母婴室,只能躲在厕所角落、试衣间,甚至是公交车的后一排,随便用什么衣服、披肩之类挡一下。”家住南京市郊的何女士自从当了哺乳妈妈,“完全考虑不了形象了”。据统计,2015年全国新生儿数量为1655万,城市母婴室关乎一个庞大群体,新手妈妈遭遇哺乳尴尬现象在全国各城市都存在。(05月08日《人民日报 》)
公共场所母婴室为何如此匮乏?一方面,这和公共场所建立母乳喂养室的法规有密切关系。母婴室不属于刚需,屡次修订的《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中,仅使用了“女职工人数较多”、“鼓励单位建立”等较宽松的字眼予以要求,并且这一规定的约束对象仅局限于企事业单位,未将公共场所设施纳入其中。很多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时没有配备母婴室的意识。另一方面,社会对公众场所母乳喂养的认知不到位。有人认为专门开辟一块免费空间眼前却带不来收益,会造成资源浪费 。并不知道或者不在乎母婴室的社会利益以及长远利益。
其实,母婴室稀缺的主因是城市文明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各种需求被激发。人们需要多样化、精准化的服务。然而,社会文明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拿母婴室来说,建造的成本并不高,程序也并不复杂,一块婴儿板、两把椅子、三四平方米即可。能做而为什么不做?这体现商场、公园、医院等单位的服务意识欠缺,体现城市管理者民本意识不足。而一些当众“哺乳”事件,折射出社会缺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缺的更是对新妈妈的一种尊重,对母爱的尊重。当众“哺乳”,尴尬的不是新妈妈,而是城市管理者,是社会大众,是城市文明。
在“全面二孩”政策逐步落地和鼓励母乳喂养的大环境下,必须要解决“哺乳”难。城市管理者需要制定更加清晰的标准,使《规定》更容易操作和监管,从规划设计之初入手,从源头上缓解公共场所母婴室稀缺问题。妇联或者工会等部们可以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比如争取母婴用品厂家的支持,发展志愿者队伍等。在一些育龄女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率先实行新规,然后将其影响力逐步向社会进行辐射。对于商场等单位可以采用道德高线、法规中线、法律底线去实现。愿母亲们得到社会更宽容的尊重与对待,愿城市更加文明、和谐。(文/汪春阳)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