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孕婴童资讯中心 > 热点 > 正文

干货 | 成功的经销商无非是从这“7个方面”占了红利

2017-07-31 10:52   来源:中童观察

  前几日看到的一篇文章说,似乎是近两年跑路的经销商挺多的。为什么?生意难做呗!有觉得生意难做的,当然也有赚的盆满金箔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一起来看!

  作为在这个行业做了16年的人士,我总结了几点:

  1.厂家压货凶猛,而且是无底线,无节操;

  2.银行信贷收紧,没钱了,这个属于政策原因,无解。

  3.市场动销缓慢,货卖不动,费用却持续增长,这个是普遍因素,因为消费者分流了,升级了,渠道网点的原有五大功能失效了(场景,引流,氛围,广告,体验),只剩下了费用。

  4.转型失败,不管是转型电商的,还是转型厂家的,还是转型零售商的,甚至走火入魔拜“刘一秒”教的。

  5.团队崩溃,两败俱伤。

  6.失去与营销服务与经营能力。

  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也有升级成功的,我觉得升级成功的,都是走了正道。

  我观察了几种类型,有这么几种:

  1.吃供应链红利

  从做经销商,升级做了供应链。

  一种是直接上游发展,开工厂,做品牌。这个考验经销商的市场判断能力,品牌塑造能力,渠道的打造能力,工厂的管理能力,特别是要一个好的厂长和营销总监。这个成功案例太多,不一一枚举,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一是选品能力,二是商品质量问题的管控。

  第二种是下游发展,开零售店。这个考验经销商的精细化运营能力,零售思维转换能力,人才的识别能力,特别是零售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的识别,譬如益阳的王小贱。

  第三种是做品牌供应链平台,做联合。怎么搞?自己推出一个品牌,选择十几个工厂代工,联合其他厂家销售团队一起推广,全国同一类型渠道经销商兄弟帮着卖,大家都有股份,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好的利润,品牌上既可以用单品牌,又可以用双品牌。譬如长沙的散点世家。

  第四种,把公司卖给大户人家,譬如s怡亚通等。抱着大叔好乘凉,至少不愁资金,安全退出。

  2.吃品类红利

  从做单一商品的经销商,变成品类经销商。譬如专门做散货的,专门做熟食的,专门做短保的,专门做烘焙的,专门做饼干的,还有专门做4-5线品牌的,专门做进口食品的。

  每一个小分类上,都可以找到,譬如南京的徽香源,长沙的南方饼业,华商食品,季峰,喜丫丫,海南的饼族世家等等。

  品类红利的关键,是商品结构的梳理,在终端就是对货架资源的垄断。

  3.吃渠道红利

  特通渠道:譬如月饼的团购渠道,电影院渠道,金融系统渠道,酒类渠道卖海参等等。

  4.吃组织红利

  具体做法就是经销商组织架构平台化,前台吸引渠道二批商和中高层入股成立分公司,千金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譬如华夏糖酒,年销售额15个亿元。譬如湖南新大洋(伊利),分渠道,分分公司结合,年销售额3个多亿。后台统一职能,人事,财物,仓储,IT。目测这个做法能带来组织效能30%左右改变。

  5.吃仓配红利

  经销商职能强化升级,譬如强化统仓共配的优势,像山东烟台的万商购,湖北潜江的21家经销商联盟,广西桂林的麦得邻等等。这是向社会基础设施转型。虽然不是很成熟,要走的道路较长,但不乏是一个方向。

  6.吃社群红利

  譬如中国酒业论坛推动的资源合作,传播,背书,众筹等等,近又推出了云酒。

  或者某公司经销商群体的共同投资另外一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集体成为了股东,经销商。譬如巨刚的众酒,王为的酣客公社等等。

  7.吃电商红利

  目测有的经销商自己做淘宝,京东,有的自己做公众号+微店卖货。

标签经销商
编辑:承泽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手机扫码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