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孕婴童资讯中心 > 热点 > 正文

聚焦 | 上半年陷入瓶颈期的B2B平台,下半年能否逆袭?

2017-07-31 10:55   来源:中童观察

  挖坑、填坑、再挖坑、再填坑……B2B平台已然陷入了瓶颈期。

 

  2017年上半年,B2B平台发展陷入了瓶颈期,究其原因,我认为2016年大多数B2B平台都在不停地“挖坑”。

  多数B2B平台初是想做撮合业务的,这是2015年的状况。但2016年却全面转向自营,以至于B2B专家赵波多次说道“撮合逻辑是行不通的”。

  创业者初没资金,从撮合下手,符合创业者的实情。反转情况一般发生在创业者融资以后。

  B2B撮合极其困难。撮合厂家吧,厂家凭什么相信你?撮合商家吧,商家又多疑,与商家就很难达成合作。

  既然撮合很难,又有了资金,做自营岂不在情理之中。

  但是,快消品的渠道层级基本已经是优了,再做自营,其实是扮演二批的角色。

  自营,可能是快消品B2B挖的个坑。

  信不信,过几年再下结论。

  自营B2B的如意算盘是“以流量整合供应链”。

  方刚老师说:B2B无法替代营销属性。以自营整合供应链,说白了就是替代经销商。

  这句话如果讲给渠道专家他们是不会信的,但资本相信。“C端思维起家”的资本,相信的就是流量。

  为了做大流量,B2B平台在没有把模式跑通的情况下,只有开发更多的市场。

  市场多了,流量大了,说明资本似乎容易了。但平台却命悬一线,因为资本稍一犹豫,钱一旦接不上,所有市场都得趴下。

  这就是B2B的第二个坑。在没有跑通模式的情况下跑起了流量。

  流量虽然增加了,但被多个市场摊薄了。

  流量一旦被摊薄,配送就会很困难。

  配送成本不取决于流量,而是取决于订单密度和客单价。

  这说明,越是“地头蛇”,配送成本越低。

  前面说过,自营是二批,二批获取订单的秘诀就是低价,为了获取订单密度和客单价,是需要促销大出血的,是要烧大钱的。而且烧钱还是没有黏性的。

  这是B2B平台的第三个坑。

  如何在“不烧钱”的情况下,扩大订单密度和客单价,有人想起了终端整合。

  有的说的是终端整合,有的是用“翻牌店”这个新词。

  我觉得“翻牌”这个词很形象,它让我想起了清宫戏。

  B2B出现之前,小终端已经被无数厂商“翻牌”过了,还会在乎再被翻一次吗?看看小店的门头,谁给钱就挂谁的品牌。

  卫哲说过,B2B是理性的,既然货一样,当然谁便宜进谁的货,并不会因为翻牌而“从一而终”。这是B2B平台的第四个坑。

  为了解决翻牌店的黏性问题,有人想到的招数是“终端动销”,这招挺绝。

  换句话说,就是用C端的方法解决B端的困难。B2B初期,我就动过这个念头。我把这个思路叫“用R(零售商)2C,解决B2B的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我放弃了。

  打个比喻,就像养大了孙子,再来养儿子。

  “翻牌店”很难,有的干脆搞“自营”,谁也没自营有黏性。

  既然做自营了,那就与B2B无关了,除非是把零售当作一个战略经营单元(SBU)。

  用自营挽救B2B,没门。

  打个比喻,这就相当于用零售解决批发问题。批发的量太大,如果用零售能解决批发问题,主业就不是B2B,而是零售了。

  这是B2B平台的第六个坑。

  六个坑,不是所有人都跳了。

  不要害怕坑,成功都是把坑填平了的,只不过在你是否有填坑的能力。

  不怕填坑,就怕用大坑填小坑,一个接着一个。

  B2B平台之所以短期内出现这么多坑,就是因为大家都太急,太想快速跑出来。

  实际上,B2B不像C端那么一家独大,不像C端那样跨行业延伸。

  填平了个坑,后面就没那么多了。

标签B2B平台
编辑:承泽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手机扫码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