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或成未来绊脚石
1439倍!这是昨天好孩子国际(01086.HK)(下称“好孩子”)超额认购的数字,好孩子此次拟发行3亿股,招股价在3.7元~4.9元区间,集资多14.7亿元。好孩子这一漂亮的招股成绩,一举突破了1997年由北京控股 (00392.HK)创造的1376倍的纪录,成为第三大新股超购王。
今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博士蛙国际(01698.HK)仅获81倍超额认购,长兴国际(00238.HK)当时获得1230倍超额认购。按照好孩子的招股价计算,相对2011年度预期市盈率(PE)为12~16倍,低于博士蛙19倍的PE值。弘亚世代分析师姜悦告诉记者,零售股一向受投资者追捧,PE值越低,成本就越低,受市场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好孩子,却也存在不小的隐患。其中,客户集中度高、过度依赖海外市场或成其未来发展的“绊脚石”。
好孩子上市文件显示,好孩子此次将其核心业务即儿童耐用品业务整合上市,包括婴儿推车、儿童汽车安全座椅、自行车及三轮车、电动玩具车及婴儿床业务。
在市场布局方面,好孩子将三分之二的精力花费在海外市场,而这样的部署也使其成为了世界上大的童车生产商。根据美国权威市场调查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市场调查报告,在北美、欧洲和中国这三个全球主要市场,每1000辆婴儿车中就有435辆来自好孩子,已占据70%以上的国内市场和40%的美国市场。
这样的布局并未给好孩子带来漂亮的业绩,2007年、2008年及2009年,经营业务收入为25.86亿港元、32.66亿港元及30.32亿港元,复合年增长率达8.3%。
此外,好孩子持续经营业务的年度盈利为1.62亿港元、1.73亿港元及1.64亿港元。截至去年年底三个年度的复合年增长率仅为0.7%。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去年好孩子的业绩指标均比前年有所下降。公司方面坦言,这主要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导致好孩子各地域市场的收益减少所致。
记者翻阅了2007年~2009年好孩子主要产品在各地区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发现,海外市场一直是好孩子的盈利主战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好孩子就走出了,并于1994年在美国建立了分公司。当时,好孩子创始人宋郑还曾仔细分析了美国同行的商业模式,他此前接受《财经日报》采访时介绍,美国的婴童企业前期主要经过研究市场、研发产品、与零售商沟通这三个环节,在拿到订单后就找中国企业生产。“这样的OEM方式,使得国内的供应商完全依附于品牌商,由于没有自主发言权,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正是因为看清了国内婴童生产企业存在的弊端,宋郑还决心要拿回自主权,主动出击。现在好孩子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是,由好孩子根据市场的接受情况引导新产品研发,海外合作伙伴则负责本土的销售,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把产品推广出去。
这意味着,好孩子在海外并无实际的通路,完全依赖海外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销售产品。“对终端资源的争夺以及圈地扩张是目前几乎每家有实力的婴童连锁企业都在做的事情,相反,好孩子却把这一资源主动权掌握在他方手里,如果未来海外合作伙伴停止合作,就等于彻底断了好孩子大的收入来源。”姜悦说。
此外,对于重点客户的过度依赖也是一大隐患。好孩子坦承,在与北美及欧洲市场的国际品牌拥有人保持密切关系对其业务极为重要。截至2007年、2008年、2009年年底及2010年7月31日,分别占其持续经营业务所得收益的62.5%、63.8%、63.6%以及63.7%。其中Dorel属大客户,分别在过去三年占其持续以经营所得收益的51.9%、49.3%及50.3%。
截至2007年、2008年、2009年年底及2010年7月31日,好孩子的五大客户占其持续经营业务收益分别为74.3%、70.7%、67%及60.3%。姜悦告诉记者,对于零售行业而言,权衡前五大客户对企业营收贡献的占比,30%是个分水岭。“一旦超过这个数字,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她说。
截至今年7月31日,好孩子的儿童耐用品零售市场在各地区市场所占份额分别为欧洲市场28.9%、北美市场34.8%、中国市场23.9%,其余12.3%为其他海外市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儿童耐用品零售市场近年来强劲增长。过往零售额由2005年10.39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8.0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8%。
显然,国内市场才是未来大的盈利增长点,面对国外市场日趋放缓的增长节奏,好孩子长期坚守的海外策略是否该有所调整?
- 分享到: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