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秋:深入母乳研究 让更多中国宝宝受益
观点前言
12月5日——6日,备受社会及业内人士瞩目的一年一度母婴行业盛会——第三届中国幼儿发展论坛在中国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出席论坛并致辞。凭借在中国母乳研究领域长达14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以及在幼儿配方奶粉研制、产业化方面的突出成就,伊利金领冠在本届论坛上荣获“中国母乳研究杰出贡献奖”,这也是本届论坛一家荣获母乳研究相关奖项的乳制品企业。对此,记乳业时报记者现场专访了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
小编:奶粉新政的实施,对国内奶粉生产企业有哪些影响?伊利是怎么应对的?
张剑秋:国家食药监局奶粉新政正式实施以来,对幼儿奶粉配方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准入门槛,对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配方及产品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评论说,这是“史上严”的奶粉新政,然而在我看来它更像是民族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发展的一针“强心剂”,因为它对企业的创新科研能力、安全生产和品质保障能力、“配方”的有效管理和推广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奶粉新政,我们伊利会严格自律,遵守新政策,展开自我规范。此外,我们认为在新政策的规范下,应当把品质视为企业生命,把提升产品品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伊利始终坚持“国际化”和“创新”两个轮子,固守“质量”和“责任”两个根本,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高度信赖。
近年来,伊利一直实践质量战略,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关键点的监测、分析、把控、预防,力求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放心好奶。
随着奶粉新规的实施,企业配方数量被严格限制。我认为,幼儿乳粉配方将变成稀缺资源,未来将成为乳企的核心竞争力。
小编:作为国内家建成“母乳研究数据库”的乳企,目前的发展情况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张剑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体质及营养需求差异很大,母乳也是不同的。参照国外的母乳研究数据设计的配方奶,并不适合中国幼儿,就是中国的各个地区而言,母乳的营养成分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自2003年起,我们就启动了对中国母乳的自主研究项目,经过了14年的发展,通过采集全国23个省市区的母乳样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做母乳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消费者,为了我们中国的孩子能喝到适合的、接近中国母乳的奶粉。
在母乳研究期间,我们在2007年建立了中国母乳研究数据库,2015年整合全球优势创新资源,对伊利母乳研究数据库进行了升级,形成了具有伊利自主知识产权的母乳科学研究数据。
在母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发布了全国部“中国母乳研究白皮书”,伊利母婴研究中心所研发出的“含α-乳清蛋白和β-酪蛋白的婴儿配方奶粉及其制备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
目前,在伊利专职母乳研究的工作人员有400多名,与此同时,伊利母乳数据库的研究成果也在进一步深化扩展,未来将有更多中国宝宝受惠于伊利中国母乳数据库。
小编:为什么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合作 “母乳库”项目,下一步有哪些规划?
张剑秋:先,因为伊利的品牌和品质得到了整个业界的好评,关工委才选择与我们合作。其次,母乳库是为无法正常提供母乳的家庭和早产儿、手术后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等提供健康母乳的冷冻存储机构。目前国外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母乳库的行业标准。国内虽然也在南京、西安、北京等地成立了10家母乳库,但目前还未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营。建立母乳库的行业标准,倡议和宣传母乳库的意义,鼓励社会参与母乳库的事业,任务艰巨而意义重大。
接下来,关工委将联合伊利母婴营养研究中心、五大医院成立项目组,组建专家团。2017年1月,将召开中国母乳库项目公关发布会,关工委儿研中心和伊利母婴营养研究中心,将给北京协和医院,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5大医院“母乳库”授牌。关工委儿研中心及中国母乳库专家组成员将与伊利母婴营养研究中心共同编撰《中国母乳库建立与运行指导意见》。
小编:面对国人对国内乳品质量安全缺少信心,伊利在奶源基地建设和品控方面做了哪些提升?
张剑秋:先,练好内功是关键,要不断提升产业链品质,不断加强监管,我们要打造全产业链的智慧乳业。在奶源基地这块儿,从2006年——2015年共投资了127亿元用于转型升级,目前在全国共有2400多座牧场,全部实施信息化全程管控,国内与国内、国内与国外牧场之间还可以实现远程可视化技术交流和沟通。
在生产环节,伊利围绕产品品质积极建立智能工厂,敏锐地捕捉生产制造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实施可视化、智能化生产。伊利在生产监控方面还有三条质量控制线,在国家标准线的基础上,设置了企业标准线,在这条线之上还设置了具有高标准的内部控制线,保证伊利所有出厂的产品达到更安全、更健康、更营养的高标准。
推荐观点RECOMMENDED
栏目合作COOPERATE
专访热线:021-62086811